[清空]播放记录
视频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看到20集,荀彧死还真有一部分原因是为了让曹丕做世子……他和崔琰合谋,两个人用命(甚至崔琰还毁了自己的名声)诬陷曹植,给曹丕的世子之旅铺路。这两个人真真是汉室的大忠臣啊,确实是让刘邦能气活的大汉忠臣。
——————————————————
我看到第十五集才敢来写评论。这部剧,真的很渣啊。历史剧对正史做改编是没问题,但是,你起码合乎逻辑吧。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部剧的角色。不说演技,只说人设。
先说曹操,官渡之战之前,我们的司空曹大人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勒杀怀有皇嗣的皇妃,在天子面前拔剑,下令把官籍在汉室不在司空府的官员全部下狱。要不编剧你直接让曹操篡位吧。你都公然表示官籍在汉室的臣子和你司空府的臣子不相容了,你都这么明目张胆的告诉天下人你要谋反了,其他诸侯都没放个屁,那你还奉天子做什么?然后就是精分的曹操,明明是你策划着逼迫曹植和曹丕争夺世子之位,然后又表示想看到兄弟和睦?你一定是在逗我。曹操的人设可以是英雄,可以是奸雄,奸贼也不是不可,但是不能是个输出全靠吼智商二百五的地痞流氓。
然后,卞夫人和甄姬。不知道编剧出于什么心态让我们卞夫人称呼曹操阿瞒。宠辱不惊的卞夫人在此剧中成功变成无脑护犊的傻缺形象,还忽悠着甄姬天天跟曹丕提曹植。然后理论上只有十岁的曹植在甄姬房门前弹琴,当然,你说这不是历史剧跟正史形象没关系,好,改编也可以,但是能解释一下曹操是怎么喜欢上卞夫人这种愚蠢的女子的吗。
汉献帝,他不是司马衷。当然你非要把他演成弱智,那先解释一下董卓为毛废了他哥。
其次,郭嘉。郭奉孝在此剧中跟个特务头子一样,你毕竟不是历史嘛。但是,我们的郭嘉在临死之前对曹操说,内事不决问荀彧,外事不决问荀攸,看得我一口老血喷出来,这应该是仿照孙策死前托付孙权的话。可是你郭嘉是什么身份?曹操也不是刚主政的孩子了,郭嘉提到的荀彧荀攸跟曹操比郭嘉跟曹操时间还长……曹操居然需要郭嘉告诉他这两个人怎么用?当然,鉴于乌桓都打完了,官渡之前就出生的司马昭还是两三岁的样子,可能司马懿家有驻颜术,而曹操有保持智商在十多岁时候的办法。
其次,荀彧。正史荀彧在我心中一直是完美的形象。当然也允许改编,你想写荀彧是大奸贼都可以。可是,曹操衣带诏之后那么公然挑衅天子,荀彧没站出来说一句话,之后曹操三言两语就把荀彧感动地五体投地乖乖替他守大本营了。曹操称公称王加九锡戴天子冠冕,荀彧统统没有表示反对。然后司马朗入狱,主角跑来跟荀彧求情,于是荀彧交待司马懿以后好好辅佐曹丕,之后去和曹操撕破脸了,说曹操不是汉臣了,你难道是?你真不是为了让曹丕能当世子?当然,这个荀彧的智商,也可能是真的二十多年都没明白,这个在官渡之前就和董卓没啥区别的曹操居然不想当汉臣,他可能也真的不知道曹丕即魏王位置之后没有做大汉忠臣。
曹丕我就不吐槽了,毕竟这剧里曹丕爹不疼娘不爱媳妇还当着自己面拿着弟弟写的情诗弹琴。他大概是曹操仇人的儿子吧……
对了,既然剧中设定男医生都可以进行剖腹产了,那为什么刘桢他抬头看了甄姬一眼就会被降罪?
对了,剧中赤壁的时候曹操明明派曹丕留守许都,后面曹丕却在回忆自己和曹植在华容道的事。难不成曹丕分身了?
只谈讲故事的节奏和故事中的人。很认真地看完了前两集,不拖沓、不做作、不卖弄。编剧和导演至少不低估观众智商,对自己的作品是有高品质要求的团队。做到这两点至少已胜98%的国产剧。再说演员,于和伟的演技爆发我认为是从“我不是PJL”开始的,这部剧中刻意压低的声线,完全听不出东北音的台词以及到位地眼神和表演,可以说他现在对角色的把握和技巧高于有些程序化的张嘉译和吴秀波。其他配角,久未露面的许还山,司马家的管家都让人过目不忘。
至于张春华,导演用了配音简直是明智之极。刘涛至少不敷衍,虽然还能看到安迪的影子。但想想这个年龄阶段的大青衣还愿意屈居在小银幕且甘心做配角的可选之人也寥寥无几了吧。
回望三国时代的历史记忆,之于中国历史的最大影响有二,其一重在权谋,其二重在门第,在大众认知中有关三国历史最重要的著作是西晋初年陈寿所写的正史著作《三国志》,以及其重要戏说作品——元末明初罗贯中写就的话本小说《三国演义》,而《军师联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充分利用三国时代重要的历史元素,以最为生动的模式来叙事门第之间的权谋故事,虽然其中有一些历史错误,但是瑕不掩瑜。
美国汉学家浦安迪指出《三国演义》是14世纪元末明初的话本小说,与《水浒传》创作在统一时期,两部作品都有着深刻的汉人反抗政权的文化烙印。其中《三国演义》中以刘备的蜀汉政权为正统,以恢复大汉,诛灭曹贼为己任。而众所众知《三国志》中是曹丕通过禅让代汉,以曹魏为正统写就的史实。《军师联盟》却是以之后统一三国的司马氏家族为核心,重新梳理自东汉末年至三家归晋这段纷争史,且主人公司马懿以老谋深算著称于世,也是三国时期权谋政治的代表人物。《军师联盟》一片以维持门阀政治的月旦评入手,继而九品中正制加持,直至世家门阀制度的复兴,直击三国时代的历史核心问题。
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指出魏晋两代的根本性变化在于其统治阶级,出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即曹氏家族出身寒门,司马氏家族出身世族豪门。两种阶级受不同文化的熏习,其治国方略也就不同。而这一渊源构成了自汉末以来两大对立政治势力的兴替,构成了魏晋政治的基本成色。专业的历史学研究,讲究以历史所处时代人的眼光去看待那段历史的成因及其价值。司马懿取代曹氏政权,在当时官僚统治集团看来,就是东汉世族政治的回归。《军师联盟》所要表达的历史视角也基于此,并不刻意存在为司马懿彻底洗白的特色,但并不否认本片的确有些角度将司马懿个人的阴暗面有所掩盖。
优秀的历史剧应当把每个朝代的时代特色在剧中恰如其分的表现出来。东汉政治的两大特色,一为明帝之后皇帝大多年幼,中央政权长期处于外戚集团与宦官集团的争夺,二是地方上豪族依靠孝廉制度之弊病而兴起,故其政治制度对个人的品行要求很高。《军师联盟》开篇讲述东汉末年由豫州汝南许氏大族的“月旦评”,为世家大族推举年青贤才之途径。且看片中月旦评对决的是杨修和司马懿,杨氏家族历代公卿,其祖籍弘农郡与司马氏祖籍河内郡同属东汉司隶部,但是司马氏作为河内郡的地方性世族,与杨氏家族算是二流世族与一流世族的对决,两位两大家族的青年才俊——杨修和司马懿的历史交汇,容易让我们更好的认识这段历史。司马懿辩胜杨修在历史价值层面意味着东汉儒家世族,向魏晋儒法世族的转变,片中杨修用东汉大儒郑玄之言论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就是为了凸显东汉世族的儒家文化属性,即便这段话并非历史上郑玄本人所说,但意思基本表达到了,而司马懿驳斥郑玄的观点,待以曹操所秉持的名法观念,也是反映了礼崩乐坏的时代特色。
之后就是本片最大特色,也是汉魏嬗变时期的时代特色——权谋对峙关系错综复杂。此中的政治权谋对决涉及三个方面,即君臣关系对决、政治派系对决,及其延伸的曹操王位继承权的对决。
先看君臣关系对决,本片中涉及两段重要的君臣关系,先是汉献帝与曹操的关系,之后是曹丕与司马懿的关系。曹操的父亲是著名宦官曹腾的养子,属于寒门宦官家族,所以小时候被人看不起,直到后来被司马懿的父亲时任京兆尹(即首都市长)的司马防看中而加官晋级。曹操的历史影响在于其能够“挟天子以令诸侯”,本片月旦评故事之后立刻衔接“衣带诏”故事,来彰显曹操一人对汉献帝的藐视,杀献帝的董夫人于堂前,囚百官于阶下。虽然历史时间点错位,这种场景也略失东汉礼法,但是政治瞬息万变的局面,以及曹操雷厉风行的时代影响都被导演恰如其分的得以彰显。
剧中的曹丕与司马懿这段君臣关系,恰恰反映了世族门阀政治的确立,是东汉世族家族从家臣制向君臣制转变的过程。司马懿早年投身于曹丕门下为其幕僚,为他出谋划策。待曹丕掌权之后,封司马懿为尚书,为制衡其发展,特意安排了一个政治间谍——柏夫人安插在其身边,但万没想到自己的间谍被司马懿的魅力所折服,成为了双料间谍。东汉时期世族与世族之间的维系,依靠姻亲关系维持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司马氏祖籍河内郡温县,而其夫人张春华的父亲曾担任温县的县令,以上种种皆可佐为旁证。
政治派系层面的对决在全剧中贯穿始终,衣带诏事件之后,剧中展现司马懿开始机智营救其父司马防的段落。此时彰显出杨氏家族位高权轻,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司马氏家族地位差了很多,又被中央世族所排挤,只能自己想办法。所以司马懿只能去投靠曹操集团中的文官世族集团——颍川世族集团的代表荀彧。曹操当年两大重要谋臣均出自颍川文官集团,一为郭嘉,二为荀彧。郭嘉才识过人,与曹操同出寒门,颇受其器重。荀彧一代兄弟八人,合称“八俊”,与司马氏家族“八达”相呼应,论及世族两人地位类似,均为地方世族之代表。所以在司马懿运筹帷幄之中,他选择了与郭嘉保持友好,但主要拜服于荀彧门下,进入荀彧所属的颍川文官集团,从而为其之后的政治博弈添加筹码。此处可以看出寒门与世族的对立,即使郭嘉在去世前仍旧嘱咐曹操,如果司马懿不能为其所用,应当杀之而后快,可见当时阶级之间的仇恨深入骨髓。
全剧后半段,以曹洪、曹真、夏侯惇家族为首的曹魏宗族军事集团与司马懿、陈群为首的世族文官集团的对决,在田余庆等学者看来,也是曹操、郭嘉等寒门家族与传统东汉世族之间对决关系的延续。《军师联盟》之后的大部分情节,包括实行屯田政策,乃至树立曹丕的皇后之间的种种事件,均是因曹魏政权文官武官分属两大阶级,造成的阶级对立的政治派系之争。
这一争夺始于王位继承权的对决,因为曹操早年更加偏爱曹植,使得曹丕需要通过自己的能力来培养实力,这才诱发了曹丕与魏晋文官世族的结合。表面上曹植与曹丕的对决,实际是杨修与司马懿的博弈,这是《军师联盟》所讲述的故事,其中喻示着东汉大族与魏晋大族之间存在的差异。完全秉持儒家礼教的东汉中央大世族在礼崩乐坏的年代无法继续存活,反而是遵从法家治术,圆滑世故之间的一些地方士族存留下来,形成了魏晋大族。在这场世族嬗变的过程初期,曹魏宗族始终是旁观者,偶尔是搅局者,比如当曹植软弱时,他们曾想推举武猛见长的曹彰为其代表。本剧结尾处,曹洪的感叹并无道理,他认为曹丕不站在宗族的角度思考,迟早亡国,最终历史真相的结局也果真印证了这一点。
同时本剧也有很强的现实关照,历史上的司马懿也是早年怕老婆怕得要命,剧中杀一男仆的张春华,在真实历史中也怕走漏风声,曾杀死一婢女,让人不寒而栗。这反映了汉代妇女地位崇高,婚姻自由,随时改嫁却不会因此遭遇歧视。曹操的卞夫人、曹丕的甄宓均是二婚,甚至还有《汉书·朱买臣传》中女性可以休掉不争气的丈夫的案例不胜枚举。可见与今天时代的女权主义彰显,男女平等平权皆有呼应之处。
《军师联盟》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大IP的制作,就在于其优点突出,且缺点明显,首先本片名为《军师联盟》,但是我们从头到尾都没有看到司马懿的联盟在哪里?如果你说军师联盟是以司马氏为代表的东汉世家大族也不全对。在剧中,司马懿与曹魏军事集团中的颍川文官大世族的三代合作,也是渐进的过程,谈不上肝胆相照的联盟关系。
与杨氏家族交好,最多是向上攀附位高权倾的超级大家族而已。当与杨氏交恶之后,司马懿是通过政治博弈才得到了曹魏文官的核心集团——颍川世族的代表荀彧的提携,站稳了政治脚跟。之后与陈群上书九品官人制的提议。陈群也是颍川世族出身,世代为卿。九品中正制是为巩固世族统治品级所用。陈群算是荀彧之后,颍川世族的第二代核心人物。甚至是与司马懿在政治上点到为止的老油条钟繇也是颍川世族。但是依据剧情发展,我们发现杨修与司马懿公开对立了,荀彧和司马懿只是政治合作,陈群、钟繇偏向于老好人,虽然合作更多,但并没有情比金坚的联盟关系,包括剧中钟繇的儿子钟会最多就是师徒关系,且钟繇在身边也总是指点迷津,对司马懿也算不上绝对的忠诚,那么请问《军师联盟》到底在哪里呢?本片片名不仅是像网页版网游一般低劣,更是毫无意义,改名成《大军师司马懿之纵横捭阖》更为恰当。
本片的第二个缺点,或许也是吴秀波想要压低成本造成的问题,就是本片把权谋之争的文戏发展到了极致。众所周知三国时代是连年战乱的时代,但是在本片中没有任何战争画面,甚至连刘备、孙权两方的政治人物也几乎没有出场,甚至包括早期征伐袁绍,前一个镜头还是许攸投降曹操,虽对其不敬但献计赢得官渡之战,后一个镜头就直接是曹丕和曹植争抢袁绍二子袁熙的媳妇甄宓的宫斗戏了。完全隔离战争的三国有些过于突兀。但是剧作者又觉得完全没有武戏说不过去,于是增添了一些时下流行的玄幻武侠的戏码,不伦不类。比如司马懿的两任夫人及其侍女均会武功,甚至张春华能在封冻的河面上下深泳与轻功飞行,达到所谓日行千里之势,实在是有违常理。
本片最后一个缺点就是时间线混乱,历史错误层出迭出。不可否认的是所有的历史小说都有戏说的成分存在,即使是《三国演义》这种还原度极高的作品,也有许多作者篡改历史时间顺序和人物,用以嫁接情节塑造人物性格特色的故事,如徐庶走马荐诸葛,潘璋设计杀关羽这些错谬,但是《军师联盟》里面可谓是依据一个框架往里面填充内容,那么其意义不如《琅琊榜》一般直接架空现实创作一个完全虚拟的古代世界。我们依据三部正史传记《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和《文帝纪》,以及《晋书·高祖宣帝纪》来梳理一下剧集中出现的具体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应为:
“月旦评—衣带诏—官渡之战—灭袁绍部曲,准甄宓为曹丕之妻——华佗被杀——曹操去世——曹植写就七步诗——夏侯惇去世——汉魏禅让——九品官人制度得以确立——曹氏宗族献汉献帝之女予曹丕——曹植写《洛神赋》——曹丕立郭后——柏夫人嫁给司马懿”。
但其中粗体部分为史实所见之正确部分,黑体字部分出现了众多的历史疏漏,其更改时间线发展近似一半,可谓是重新之再创作,而非丰富历史、细化历史之作可见本片之误导教育之嫌。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两晋政权是非常特殊的个案,并非仅仅是门阀政治的特殊形制的产生问题,更让后世奇怪的是两晋政权绵延两百多年,却并没有出现任何一个载誉千年的优秀皇帝,更别提有治世、盛世的国家富强的时代了。这一切的问题与司马懿个人的精神归属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般而言,政治家应忠于其思想立场而实现政治抱负。无论其政治抱负是处在正义天平的哪一端,但他们都忠实于信仰而存在。但是如果我们用这样的观点去概括司马懿的政治生涯,这并不成立,司马氏家族,祖上追溯到随项羽灭秦的,原赵国贵族司马卬。学者指出从司马懿的十二世祖司马卬传到司马懿的高祖父司马钧仍然是世袭将军,但是到其父亲司马防起,其家族属性“由武从文”,变成了以儒学著称的文官世族,其身份属性发生变化。不过司马懿建功立业之时,却毫不顾及任何儒家伦理道德,完全靠名法治世,他斡旋士族势力为他卖命,但同时也善于利用师徒关系培养自己的党羽,寒门出身的邓艾就是这种明证。在司马懿身上承继了曹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特点,充分的利用儒家尊师重教的文化,来谋取政治利益。
这一切的政治抱负,与魏晋玄学的兴起也有关系,之前中国的政治文化是以儒家为正统。据学者考证董仲舒并没有说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句话,独尊儒术的政治主张的确在两汉政权长期贯彻,但是百家却没有被罢黜,故而才有东汉末期黄巾军以及五斗米道两只早期道教的势力的巨大影响,到东晋时期《抱朴子》《老子想尔注》等道教文献的出现,道家文化正式得以确立。自东汉初年,汉明帝兴建白马寺之后,佛教也被引入中国,东晋时期法显和尚由海上西天取经,更是传为佳话。
三国时代是个思想冲击的时代,处于时代中心的政治人物在运用权谋之时汲取了各种思想流派的部分,故而一个人物并不仅仅代表着其所处政治集团的诉求,其诉求有时可能过于模糊,于是政治手段重阳奉阴违至登峰造极的案例不胜枚举,这也是对后世中国政治影响的黑暗面,而三国权谋为历代政界、商界所推崇,甚至是三十六计、厚黑学这些无所不用其极的卑劣手段大致从魏晋以来荼毒千年。另外,司马氏从曹魏手里夺取政权意味着世族地位的回归与加强,寒门与豪门的争论也从这个时代被确立下来,所谓寒门难出贵子的现实,自古千年以来就已存在。
(本文节选版,题为《司马氏荼毒中国历史上千年,<大军师司马懿>该把这点说清楚》,首发于《虹膜》微信公众号(IrisMagazine) ,2017/07/24发布)
2017/07/27 两点更新声明!
其一,感谢万友们指出我第一个自然段的错字,罗贯中不是“元末清初”时人,而是“元末明初”时人,但是《三国演义》从罗贯中写作,到底是毛宗岗评点的定本《三国演义》的确经过了明朝整个王朝。
其二,再次解释一下为什么说曹操是寒门出身,这也不是我一家之言,从陈寅恪、杨联陞、唐长孺、毛汉光、陈苏镇、仇鹿鸣这一百年来,该领域的一流海内外的学者都达成共识的是曹操代表的是寒门阶层。这里要强调的是我们要用东汉时期人们的眼光去看待东汉的问题。在今天看来一个人如果他爷爷是大官、爸爸是大官,那他就是官三代,社会阶层就比较高比较有钱。但是这在东汉时期的贵族看来这就比较磕惨。顶级的贵族是像杨修家族那样的四世三公的基础上人人都在中央身居要职。地方性的贵族像司马懿家族那样,在河内郡从头到底都是我家说的算。曹操的爷爷是宦官,宦官和外戚在东汉贵族看来就是寒门,父亲级别虽高但没有实权,属于那种闲职单位,如果曹嵩的太尉是有实权的,他就不会避祸徐州,被徐州刺史陶谦说杀就杀了。
另外,世族豪门、寒门与底层民众在东汉时期看来是三种关系。寒门贵族简单说就是一脉单传的闲职有钱没权(关键是兵权),底层民众如果不是战乱时代通过武功晋升的话,根本不可能当官的。世族豪门是一上来就能当级别不低的官的。如果大家对这段历史时期的官僚制度和官阶制度感兴趣的话,推荐以上两本今年最新再版,北京大学历史系阎步克老师在这一历史时期的经典著作——《从爵本位到官本位:秦汉官僚品位结构研究》与《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可以对大家清晰了解这段历史有深入浅出的辅助性知识补充。
昨晚特意买了个优酷会员看了两集《军师联盟》,如果这算是部历史剧的话,头两集就可以把导演和编剧打到及格线以下。
曹操演得刻意张扬而气度全无,所谓“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中的“古直”二字在其身上荡然无存了。跟新三国中的曹操一个尿性,输出全靠吼,甚至有些歇斯底里,有些话听着更像是刘邦这类人该说的。
虽然预告片中那句前言不搭后语的“我不能让你这么肆无忌惮的要挟孤”已经让人怀疑编剧的水平,但实际观感更是气吞山河的别扭。不可想像这种台词从写下过“北上太行山,艰者何巍巍”的曹操嘴里说出来。
另外刘备虽然是个龙套,第一集刺杀曹操的桥段,以刘备的隐忍与韬晦,虽然他敢在衣带诏上签名,但断然不会将自己置身于直接行刺这种鲁莽的行动中,且《三国志先主传》明确提到了刘备“会见使,未发”。编剧在细节上的散漫与不事雕琢已经让我对后面要跟主角演对手戏的诸葛丞相不抱任何期待了。
至于月旦评那段真是尴尬到我想快进跳过,杨修对刘桢、曹植、曹操的评语很多是生搬钟嵘的《诗品》。比如刘桢“气过其文,雕润恨少”,曹植“骨气奇高,粲溢古今”云云。但编剧似乎还想卖弄一下自己那点私货,于是把跟曹植同列上品,“自陈思以后,桢称独步”的刘桢给划了个二等。
总之,我也很绝望啊。
---------------------------------------------------------
刚刚把第八集和第九集看完了。还是那句话,不论是从正面还是从反面,把这部剧跟《三国演义》拿来做对比,本身就是一种错误,这种玩意怎么配跟《三国演义》做比较。
就像我的标题一样,诚然,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作者与编剧就是化妆师。针对这一点,诞生了诸如此类的论调:
“历史本来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只是一部电视剧,艺术加工是理所当然的,那些拿历史说事的都该闭嘴。”
“《三国演义》也是罗贯中艺术加工后的产品,为什么《军师联盟》同样是艺术加工就该被骂?”
对此,我不是针对某一两个人,我是说持此论调的都是垃圾。
一部历史改编的艺术作品,以历史真实为材料,作者和编剧对其进行雕琢润色,从而达到艺术审美上的升华,这本就是天经地义的事。然则既是“加工”,则需匠人;既有匠人,技艺自然有高有低。故而历史在一些能工巧匠的手中,成了雕龙之作;而在一些只怀雕虫小技的匠人手下,却沦为毫无灵气的蠢物。
而在文学批评和艺术鉴赏的领域,有一个人们再熟悉不过的词,叫“败笔”。一个作品中,一旦有了明显的败笔,那就不能称之为好作品。就好像一个小鲜肉,无论他的迷妹如何吵嚷“你知道他有多努力吗?”、“你知道他为了这部作品付出了多少吗?”然而他演技让人尴尬到出戏,那我还是要骂他;同样,你这部剧制作再精良,付出了再多努力,剧本写得太差,就应该批评,因为这是明显的败笔。
如果说头两集还只体现编剧和导演在细节上的散漫与不加雕琢。那么如今九集下来,这部“不是历史正剧而是历史改编作品”的导演和编剧对于历史的改编实在是太过随意和粗糙了。好的文学作品对于历史的改编,或者说艺术加工,讲求一个度,而基本的要求是,艺术化的处理不要影响到观者的观感。
刚好我看到评论里有人质问说:
“曹操难道就应该说什么话?”
没错,因为无论怎么绕,这至少还是一部历史改编作品。那么人物的塑造就应该以历史原型作为基石,而高明的作者能够抓住这些历史原型的一些特质,进行艺术的夸张,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进而增强戏剧的张力。《三国志》记载曹操杀吕伯奢一家时曾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其手段狠辣,心如铁石可见一斑;到《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大笔一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此语一出,奸雄之姿跃然纸上。这就是优秀的艺术加工,史实中大相士许劭对曹操的评价是“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在这个情节中,罗贯中很好地抓住了“奸雄”这个点,在原有历史真实的基础上,甚至都没有改变“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句式,只是稍加雕润,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既体现了曹操“奸雄”形象的奸险薄情,又隐隐给人一种雄视天下之感。既没有跳出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同时又通过这种艺术夸张,使这段情节中曹操与陈宫的矛盾冲突更加尖锐,可以说是教科书般的写作技巧。
本人从来就不反对艺术加工(因为自己就是中文系出身),只要创作者能准确的抓住人物的特质,文学形象甚至能高于历史形象,这也是为什么罗贯中笔下曹操、诸葛亮、关羽这些艺术典型能如此深入人心的原因。反观《军师联盟》与前几年《新三国》,显然是没有很好地把握住曹操这个形象,《军师联盟》九集看下来,曹操给我的感觉跟之前看完前两集一样,想要表现他的威严,只能依靠那些“输出全靠吼”的夸张的表演;想要表现他权倾朝野,只能让他当着献帝肆意屠杀大臣,甚至直接对着献帝嘶吼,羞辱献帝。曹操是个奸雄,但不是个恶棍;曹操虽然弄权,但他并不残暴。而这部剧中的曹操,很多时候给我的感觉更像是董卓,曹操确实因为献帝密诏诛杀了一众汉臣,但剧中这种当庭屠杀朝臣的举动,即使美其名曰“艺术夸张”,对曹操这个人物来说仍有用力过猛之嫌,怪不得有个汉臣在下面吐槽“你如此行径与董卓何异”。
剧中曹操曾是《新三国》中刘备的扮演者,而且我认为刘备这个角色是《新三国》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但我严重怀疑刘皇叔在《军师联盟》中对曹操的演绎是不是受到了《新三国》的影响。因为这两部作品中的曹操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情绪的变化只能通过提高声调来表达,这种表达往往只传达出一种凶恶、急躁的信息。
就这一点我恰好想到一个反面教材和两个正面教材,反面教材是《军师联盟》中,献帝衣带诏事发,曹操当着群臣将七星刀扔到献帝脚下,让献帝斩杀汉贼。正当献帝畏缩不前之时,曹司空突然一声嘶吼:“你是君,我是臣,拿起来!”接着就是声嘶力竭的一通嘲讽,我都跟着献帝被曹操浮夸的表演吓了一跳。
正面教材其一是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中的一段文字: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这整段情节中,床头捉刀,而使匈奴使节感叹“此乃英雄也”,可见其超群的气度;被看出端倪,追杀此使,可见其霹雳手段。从始至终曹操一言未发,仅靠两个行为动作就完美的诠释了“奸雄”二字。
另一个正面教材则是老版《三国》中的一个情节,说的是衣带诏之前,曹操与刘备随献帝许田打围。献帝先请刘备射猎,刘备一箭射中;于是献帝又请曹操射猎,曹操并不答话,只是缓缓地伸出手,刘备连忙把自己的弓递给他,之后的几个细微的动作完全体现鲍国安老师精湛的演技以及对曹操这个形象准确的诠释,曹操轻轻地推开了刘备递来的弓箭,然后神情倨傲的瞥了献帝一眼,之后便不再言语,等着献帝愤愤地将金鈚箭交到自己手中。同样是表现曹操的权势与跋扈,但鲍国安老师的表演可以说是另一种境界。
回到那个问题:
“曹操难道就应该说什么话?”
曹操可以说任何话,就像《三国演义》中他攻下宛城后,一脸淫邪的问张绣:“此城中可有妓女否”;他也可以像《军师联盟》的编剧笔下冷不丁冒出一句“我杀人啦”那样,对张绣来一句“我要做爱啦”。但若是一个好的剧本,那么确实,有的话曹操应该说,有的话曹操不应该说。曹操是一个权臣,所以不应该说一些土匪头子山大王才说的话;曹操是一个奸雄,所以不应该做一些暴君屠夫才做的事。
没错,曹操甚至可以一言不发。只要作者和编剧有让他一言不发的功力。
其他还有很多细节都体现了编剧在创作时的随意和剧本本身的粗糙。比如卞夫人三番五次称呼曹操的小名“阿瞒”,你可以为了表现亲热而不称“夫君”,至少应该叫“孟德”,但“阿瞒”这种带有轻蔑意味的小名卞夫人怎么说得出口。而且这位编剧还把这一光荣传统延续到了曹家的下一代,第九集中曹丕明明已经与甄宓成婚,结果甄宓不叫曹丕“夫君”,反而叫“公子”,曹丕也真是挺委屈。
另外编剧应该是为了让朝臣的派系能够更加一目了然,所以在面对曹操时,司马防、杨彪等是自称“下官”,而郭嘉等一众手下居然对当时还只是司空之位的曹操称“臣”,甚至连尚书令荀彧对曹操也自称为“臣”。这已经不是尊不尊重历史的问题了,而是缺乏基本的常识,还是说编剧连“属下”这个词都不知道。
至于尊重历史的问题,其实一部艺术作品,只要不影响观感,为了服务情节的展开做适当的改动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好比关云长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因为官渡决战前关羽确实在那个时间点离开了曹操去寻主公刘备,可以说这一段加得毫无违和感。《军师联盟》中包括曹植、司马师、司马昭的年龄较之历史要年长一些,这些都无伤大雅。但现在才播到第九集,已经出现了至少三次让人有明显违和感的桥段:
第一是华佗之死,历史上华佗死于赤壁之战前夕,这里其实无关紧要,只涉及到华佗一个人的生死,跟其他历史事件无甚关联,还没有引起观者的强烈不适。只是当时看得也是一愣一愣,想着大概是套用了吉平下毒的梗。
第二处是徐庶这个角色,他在第一集时救走了参与刺杀曹操的刘备。由于《军师联盟》的全名是《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所以没有大军师司马懿参与的官渡之战被一笔带过了,然后转眼间徐庶身处相府成了曹冲的老师了,接着曹操就是一句“他发誓不为我献一计”,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退出全屏看了一眼集数,因为我怀疑自己是不是跳了一集没看于是赤壁之战也打完了,之后杨修又一句“他难道不知道丞相与刘表即将开战”,当时脑子就乱了。
第三处则第九集曹操跟“虎痴”许褚锻炼身体,曹操冷不防蹦出一句“马超杀得我割须弃袍”,说完让许褚练水军准备南下跟东吴交战,听到此处我不禁倒吸一口凉气,这都打到合肥之战了?
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所以我要给这拙劣的扮相两颗星。
因为,这不是三国该有的样子。
---------------------------------------------------------
十一集看完之后我产生了一个疑惑,这剧为什么要取《军师联盟》这样一个名字。
军师这个称谓最开始是军中的一个官职,比如曹操封郭嘉为“军师祭酒”;刘备封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后升为“军师将军”,《军师联盟》中这个所谓“军师”取的显然不是“军师”的本义,而是其衍生出来的意义,也是后世大多数时候用来定义“军师”的意义:在军事上位君主出谋划策,提供建议的谋士。
可这个剧看到现在,完全是一出兄弟阋墙的宫斗戏。官渡之战被一带而过,曹操统一北方的全过程完全是作为一种故事背景出现,根本没有涉及任何军事方面的斗争。唯一一个实打实的“军师”郭嘉,在剧中更像一个特务头子。
在军事上做出谋划,提供计策的这叫“军师”,不是说出主意的都叫“军师”,那个叫“谋士”,叫“智囊”。如今播出十一集,预告片已经到了十五集,曹魏世子之争还在缓慢的进行,可你《军师联盟》难道就是司马懿、陈群与杨修、丁仪、丁廙两个小团体之间的勾心斗角这么个“军师联盟”?除了司马懿未来有可能跟“军师”沾点边,陈群、杨修、丁氏兄弟到顶也就算个谋臣或者智囊团。曹魏那些真正运筹帷幄的“军师”,死了一个郭嘉;第十一集中有“谋主”之称,为曹操献过奇策十二的荀攸跟在他小叔荀彧屁股后头打了一回酱油;至于在《三国志》中与二荀并列地位明显高过其他人,更是在曹魏储君之争中为曹丕一锤定音的贾诩连露脸的机会都没有;程昱、刘晔这些真正的大军师多半也只能活在台词中。
一部宫斗剧何苦叫《军师联盟》?可能是因为“军师”这词逼格高一些,叫《谋士联盟》、《智囊联盟》显得没有气势吧。
当然还有一种解释或许能说得通,《军师联盟》大概就是“军师祭酒”郭嘉与“军师中郎将”诸葛亮这一前一后对抗主角“大军师”司马懿而结成的联盟?
顺便对回复中看到的一些“高论”谈下自己的看法:
“那些抠图剧你们不去骂,却来骂这么良心的剧有意思吗?”
你们平时吃屎吃得多,如今有人赏你一口饭吃,你感恩戴德当然可以,然而那些抠图剧我根本看都没看过,我又没吃过屎,我说这碗饭煮得不香还夹生,是冒犯到你们这些惯于吃屎的自尊了?今年就看了《军师联盟》这一部国产剧,两星。用什么作的参考?《大明王朝1566》,五星。
“你打个两星何必看这个剧呢,去看书不是更好?”
我不看怎么知道这剧值两星还是五星。难道你们是看之前先凭感觉打个五星再去看剧,还是说那些打五星的都是你们这种逻辑?至于为什么不去看书,如果我书看得少,大概也会跟你们这些文盲一样上来就给五星。
“看个剧都要装逼,你们的历史知识不适合在豆瓣卖弄。”
你个文盲不懂的就是在装逼?还是说豆瓣上发个观后感就一定要跟你们这些文盲一样为一部雕虫之作拍手叫好?
平时多读书,不然全世界都在装逼。
---------------------------------------------------------
刚把十九集看完,回到豆瓣发现底下评论这么多。其实我之前对文盲们的一些观点可能是错误的,因为文盲和智障还是有区别的。文盲虽然知识贫乏,但逻辑仍属正常人的范畴;智障的主要特点则是逻辑思维与理解能力都不达标,我想有些评论者可能归于智障一类更为贴切。智障的主要论调大概有这样一些:
“你就是个三流的伪历史学家,我问了两个历史专业的都说好看,那些说尴尬提历史的基本都是半吊子。”
历史方面我就一票友水平,别说三流,九流都费劲。以你的认知水平能够把我归入三流行列,还真是谢谢你了。在我的观点里,多次提到了,对历史史实的合理改编,是这类作品必不可少的要素,因此文中讨论的正是这类剧本应如何对历史史实进行文学化处理,怎样的处理是高明的,怎样的处理是笨拙的这样一系列问题,这些都属于文学范畴。有的智障码了一大段评论,脑回路还停留在“该剧符不符合历史真实”这一点上,甚至还搬出所谓历史专业毕业生以壮声威,我只能说要么你们根本就没看我所写的内容,要么就是用膀胱看的。连中心思想都把握不住就打了鸡血似的自说自话,也许这就是智障们平时看剧时真实逻辑的体现。像这类的智障言论,以后就不再回复了。
“都在说历史史实有问题,你怎么知道《三国志》写的就是真的。”
这种言论就很具有迷惑性,乍一看还以为是文盲的观点,实际上上半句所体现的完全是一些人在文字理解能力上的缺陷,本着关爱智障的方针,我最后再重复一次本文的核心观点:在一部文艺作品里,历史史实是否有问题并不重要,好的历史改编作品也不一定要完全忠于历史的原貌,对于历史真实的文学化处理才是其关键,而《军师联盟》这部作品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导演、编剧对于历史题材的驾驭和改编能力不足。
至于下半句,这类言论多出自文盲之口。我的看法是,如果你觉得以自己有限的脑容量还有一些进步提高的空间,比如从文盲进化成半文盲,那么与其在这里半懂不懂的看我写观剧流水账,不如先去了解一下古代史籍的成书方式,以及《三国志》为什么能够被称为“信史”,这样可能会对你今后去理解和把握正史的可信度有些许助益。
当然,对你们而言最大的挑战,是要认识到自己其实是文盲这一点。
回到《军师联盟》作品本身,目前追到第十九集,对于在豆瓣上写这篇剧评,我是没有什么明确目的的,更不会担起拯救智障与文盲的责任,只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甚至我也可能会根据剧集之后所呈现的内容,改变我的评分,但就我现阶段的观剧感受而言,我对这部剧的评价依然还停留在两星的程度。所以下面我就来谈一谈那些在我看来的主要失分点,或者说我眼中的一些“败笔”。
首先,一些缺乏基本历史常识的愚蠢台词让细节经不起推敲。关于这部剧诸多细节上的错谬,我在前文已经列举了很多,比如卞夫人那声让人为她捏一把汗的“阿瞒”在剧中反复的出现;比如身为曹操系的荀彧、郭嘉等人对其时同为汉臣的曹操称“臣”,以及最近荀彧荀令君死前那句:“出仕三十年,荀彧今日终无汉禄可食。”
这句话的问题出在哪?这就必须要引出一段史实来说明此事了。通过后面的剧情可以得知,在《军师联盟》剧中,荀彧之死以及之后的崔琰之死可以说都是曹魏世子之争的牺牲品。编剧为了这一个故事可以按照她的设想展开,所以让荀彧以及他的侄儿荀攸的死亡时间推迟了好几年,以便二荀能够参与到编剧“精心设计”的故事中来。
事实上,曹操于213年封魏公,而在这之前的一年,也就是212年荀彧已经在忧病中去世;直到216年曹操才被封为魏王,而他的谋主荀攸也早在214年,也就是曹操封王的两年前病逝了。也就是说,《军师联盟》中的这段情节发生在曹操封王之后,其实此时荀彧已经去世四年,荀攸则已经去世两年了。但我在前文中多次提到,历史改编类作品,不是盲目的堆砌史实,像这样为之后剧情顺利展开的改动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但这种改编应该建立在合乎逻辑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应该在作品所构筑的整体逻辑上,以及观者的认知上能够自圆其说,或者说自洽。而荀彧的这句“终无汉禄可食”却导致了这个剧本在逻辑上存在一个巨大的矛盾之处。
荀彧说这话的时候他究竟是什么身份?214年,曹操被献帝封为魏公,加九锡,建魏国并且有自己的国都邺城。这意味着什么?曹操可以在自己的封地里置丞相、太尉、大将军等百官,也就是说魏国在名义上与实质上都脱离了汉室的朝廷,有一套独立的行政体系和官僚系统了。而到了216年曹操称魏王时,已经可以设置宗庙祭祀了。此时剧中的荀彧还没死,而且可以清楚的得知荀彧当时所在的是魏国的国都邺城。说到这里,细心的人发现问题了没有?从曹操封魏公开始,荀彧已经在魏国当了两年的官了,换句话说,荀令君其实已经两年没食汉禄了。
这就是我为什么说编剧对于历史题材的驾驭和改编能力不足的原因,史实中,荀彧是因为反对曹操进爵国公,遭曹操所忌,最后被调离中枢忧病而死,如果此时说出:“荀彧今日终无汉禄可食”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因为荀彧终其一生都是汉臣;然而编剧为了之后太子之争的大戏能够展开,强行改动了时间线,但此时的荀彧却不具备说出“今日终无汉禄可食”这句话的条件了,因为他已经是魏国的臣僚了。简而言之就是,编剧为了剧本的故事线修改了一个历史人物的时间线,却又没有对这一修改做出合乎逻辑的调整,从而使得人物没有真正融入故事线,只是生硬的穿越过来。
可以说正是这句或是编剧粗心大意或是编剧本就缺乏相关历史常识的“荀彧今日终无汉禄可食”,导致了这段情节在逻辑上自相矛盾甚至是崩溃。这就是我反复强调的细节的重要性,一个经得起推敲的细节,能让那些真正认真观剧的人感受到编剧严谨的态度,这比口头上宣传那些所谓的主创团队为这部剧花费了多少心血、创作时多么认真要更有说服力;而一系列扎实认真的细节,往往就是决定一部作品最终高度的关键。很多时候一部四星作品与五星作品的差距就在细节的处理上。
然而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很多文盲还会觉得这句话以及空食盒的情节表现得十分有深度。
--------------------------------------------------------------------------------------------
距离看完第十九集过了很长一段时间,这两天总算把四十二集全给看完了。其实我确实有点想改一下评分,因为现在看来我之前的一些判断还是略显武断了,所以在看完整部剧之后,之前两星的评分可以下降到一星。
先来说说这一星扣在哪里,其实也可以接着上文,因为犯的是同类型的错误。前面我提到过,《军师联盟》这个剧本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在台词上犯一些常识性的错误导致许多细节经不起推敲。
比如在荀彧和崔琰死后,接下来有一段情节。在建安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219年的时候,魏国发生了一件大事,令朝野为之震撼。这件事在《军师联盟》中是这样描述的:“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引兵出荆州,围困樊城。八月,关羽引水灌城内,是为震惊天下的水淹七军,曹操部下于禁,全军覆没”。这一段旁白其实有一些小问题,就是关羽围困樊城时,樊城的守将是曹仁,于禁和庞德是奉命援救襄樊,关羽利用汉水暴涨击败了于禁援军,樊城城墙也因此受损,导致城内进水,并不是简单的“引水灌城内”。这里其实很好理解,因为这一部分对于这部剧本身来说并不算什么重要的情节,完全可以当成是编剧把于禁和曹仁两个角色合并了,这样的改编本身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这是一处不必要的改编。
这里就要注意我的观点了,《军师联盟》的剧本,在很多细节的处理上,经常对历史做一些不必要的改编。而编剧对这些不必要的改编往往又缺乏严谨的构思,以至于这些改编在作品中无法做到自洽。就好比你撒了一个很无关紧要的谎,本来不撒谎什么事都没有;但撒了这个谎,最后圆不回来了,反而闹出一些不必要的问题。比如前面提到的徐庶降曹,比如荀彧的空食盒,而在此处,则引出了下面的一句台词,曹操手下一位官员,似乎是程昱,对曹操说:“大王,尚书台接到樊城急报,关羽引大军攻破了樊城”。此话一出,我当时整个人都不好了。
对三国稍有了解的人应该能够明白,关羽攻破了樊城,这意味着什么?这样一来刘备集团对襄樊的攻略宣告达成;而在这之前西线的汉中争夺战中,也是以刘备的胜利而告终;这时曹操已经称魏王,“制丞相已下群卿百寮,皆如汉初诸侯王之制”,业已违背了汉朝的祖制。这就是前面那个微不足道的改编所导致历史线的变动,编剧这一句台词,差不多把诸葛丞相《隆中对》的战略部署给实现了。接下来这仗要怎么打?武侯都已经给编剧安排好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而到此时,剧中的曹魏才刚接到消息准备有所行动。
历史改编作品,并不意味着但凡是历史就去改上一笔。在实际的历史中关羽最终在曹仁的死守之下没有攻破樊城,在两军相持不下之际被徐晃率军击退,这才有了后面被吕蒙偷袭,最后败走麦城之事。包括劝曹操结好孙权夹击关羽的,就是此剧主角“大军师”司马懿。我举出这一段的用意在于,这确实是一个无关紧要的段落,出现这样一个小小的漏洞几乎可以忽略,但问题在于这个漏洞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或者说如果编剧真的如《军师联盟》创作团队宣传的那样用心打磨过剧本,是不会出现这种连一个大学生都能发现的问题。为什么?因为这一段只要没出现这句“尚书台接到樊城急报,关羽引大军攻破了樊城”去破坏历史线,接下来的发展完全可以按照史实的走向不露痕迹的衔接之后杨修之死以及司马懿出使东吴的剧情。而且这句话不论是去掉或者改成比如“尚书台接到樊城急报,关羽率军将樊城重重包围,樊城内外断绝,守军仅剩数千”这类符合史实的话,接下来曹操也必然会出兵救援,后面杨修、司马懿的剧情也丝毫不会受影响,且整个情节在逻辑上不会有任何漏洞。
然而编剧就偏偏不愿意稍微动动脑子去避免这些细节上的瑕疵。可能这些瑕疵很难被察觉,极易被人忽略,这类故事主线之外的情节编剧也不怎么上心,但只要这个漏洞本身是存在的,它就必然会成为那些观剧认真,重视细节的观众口诛笔伐的依据,而这个依据是你编剧自己给的。对于一部文艺作品而言,博得走马观花的看客们一笑,并不能真正说明它的价值;能让那些挑剔较真的观众都闭嘴的,才算得上是佳作。
当然,我并不会因为一句“关羽引大军攻破了樊城”就去修改评分,因为诸如此类细节上的漫不经心之处在前面的情节里已经屡见不鲜了。然而编剧这种漫不经心在积累了四十集之后,终于出现了令我感到智商被侮辱,感情被欺骗的会心一击。
在将近十集的家庭伦理剧情节之后,《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终于又回到了宫斗的节奏,在第四十集,曹丕对阿翁这么说:“朕最讨厌下雨的日子,那一次赤壁,朕从华容道撤下来。隆冬之际,这南方该死的天气,居然在下雨”。听罢,我又退出全屏确认了一下集数,并且再次怀疑我是不是看漏几集。因为我隐约记得在前面的剧情里,曹操南征孙权,命曹丕留守许都,那段情节过后不久还出现了“曹操在赤壁,大败于孙刘联军”之类的旁白。最后在第十三集,亲耳听到了曹操那句“孤令你留守许都,责任同样重大”。
这已经不是文学改编尺度的问题了,这也不是剧本时间线混乱的问题了,这是剧本本身出现了前后矛盾的逻辑硬伤。看到这里我都很佩服这样在主要角色身上出现前后矛盾情节的剧本居然还播出来了。虽然这部剧完整的看下来,我已经明白编剧的水准非常低了,可是这样的剧本,这样低级的错误发生在了男二号的身上,一个诺大的剧组,导演、监制、演员在讨论剧本的时候,哪怕有一个人像前期宣传中鼓吹的那样“不糊弄自己,更不糊弄观众”,曹丕是怎么留守许都,然后从华容道撤下来的?这就是导演口中“有质量,有保证的作品”。
最后再说说评论区里看到一类有趣的言论,归结起来大概是:
“个人评论也就算你一人见地,你说了一大堆,也不过是你主观的偏见。”
对此我很负责任的说,整篇文章本身就只代表我个人主观的看法。难道你说的每句话都是代表整个文盲群体的发言?还是说你们有个舔剧智障统一战线?
我要收回之前的话了,在《军师联盟》刚播出两集时,我很欣喜地认为历史正剧终于回归,但在它已经播完了上部四十二集后,我决定收回那句话。
(原来的话我写在《军师联盟》初评)
但现在我要下一个更大的判断:《军师联盟》是历史题材剧目拍摄方式的一个转折点,也许它将带来历史剧的新拍法。
当然,这样的新拍法是好是坏,我还在观望,总之,过去的时代过去了。
一旧的螃蟹
如果按照历史正剧的标准来看,《军师联盟》的问题非常多,多到很多人会为它究竟是不是历史剧而争论不休。
当然这里要明确的一点是,时间线的混乱并非是历史正剧的问题,很多人拿着前几集里华佗之死、衣带诏事件、官渡之战等历史事件来说事,认为这部剧打乱了时间线,一点都不符合历史。确实,这样子做不符合历史,但不符合历史不代表它不是历史剧。历史剧首先要是剧,剧就自然会有一定的演义改编:《雍正王朝》里八王爷死在雍正驾崩前一天,而历史上他在雍正三年就去世了;《走向共和》里翁同龢处处给北洋水师掣肘,而历史上他几乎是每一处款项都会应允;《大明王朝1566》中贯穿故事主线的改稻为桑更是在历史上没有出现过……然而这些都不妨碍它们是历史剧中的翘楚,因为历史剧要表现的,从来都不是历史上的人们做过什么,而是要表现那些人可能会做什么。
然而即便如此,《军师联盟》依然和历史正剧相差得有点远,它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将历史人物卡通化、普通化。
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是复杂的,人是深不可测的大海,文学作品对人的描述往往会在细节中表现出极为复杂的心理潜意识和人物性格,比如毕飞宇在讲《水浒传》时就从「(林冲)便出庙门东头去」一句中深剖出了林冲性格中特有的、令人窒息的冷静,而王劲松也说过刘和平的历史剧台词往往都有好几重意思,轻易不敢改动。
而在《军师联盟》里,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除曹操、荀彧外大都失了厚重。这也是为何很多观众认为,在第二十四集曹操死了之后,这部剧便没了意思。
比如杨修,作为司马懿前期的主要对手之一,杨修充当的是反派角色。一般来说反派角色往往是容易出彩的,诸如《大明王朝1566》里的严世藩,但是在本剧中杨修却表现得颇为令人反感。这样一个世家公子,极为聪明,全剧中论及脑袋灵光怕是没有人及得上他,而他恃才傲物偏又沾染政局,心中没有道德约束,只有强肉弱食,最终被曹操所杀。在临死前他对司马懿说:「这么多年了,我自恃才华,替平原侯与曹丕争,替平原侯与你争,甚至替平原侯与大王争,可争到最后我发现,我是在为了自己争,我以为我比任何人都快出三十里,而恰恰就是这三十里,可以要了我的命。」
这段话是很显然的反派心路,作为只有一个行为动机的反派,往往会在故事最后给他以独白的时间,以期获得观众对这个人物的理解。但这是卡通的办法。因为人是复杂的,尽管某个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的主动机是某,但不见得他的所有行为都必须完全为了这个动机服务,他依然可以有着自己的其它心思或潜意识,但是在杨修身上,我们只能看到这一点。——也就是说尽管翟天临把这个角色的该特点演得很到位了,但这个人物依然是单元单极的,不够饱满。
再举一例,比如汉献帝。汉献帝这样一个人物在剧中出场不多,却是很多人心心念念的角色。故事开始,便是汉献帝和董承、刘备、司马防、杨彪(后两位是编剧自行加入)合谋衣带诏,刺杀曹操;他的故事最后,是曹丕当了魏王后,想尽办法劝魏王登基。整整三十年时间,这个皇帝在剧中的表现数十年如一日,懦弱依然懦弱,性格上似乎也只剩下了这一点,作为汉帝国国祚的最后代表人,这样的形象显然是单薄的。
除了这些漫画化的人物形象外,《军师联盟》还有几处非常不像历史正剧。
首先就是大量的现代生活戏。
历史剧里出现许多生活戏并不足为怪,生活戏是反映古人生存状态的表现,观众通过服饰、道具、行为、言语来感受古人的生活习性和社会心理,这是很值得提倡的,古装剧《红楼梦》(尽管不是历史剧)就是生活戏的典范,而《北平无战事》、《少年天子》、《大明宫词》和《苍穹之昴》里也有大量的生活戏作为辅料。
但是,在《军师联盟》里,生活戏不再是古人生活戏,而成了现代生活戏。
司马懿的夫人张春华,在《晋书》中只有二百七十字的介绍,相关文字越少,越能给有能力的编剧以发挥空间。然而在本剧中,张春华被塑造成了一个具有强烈现代意识的古代女子,从全剧开始就以「悍妇」的形象示人,时不时揪住司马懿的耳朵把司马懿给教训一顿。
如果说当作人物塑造那也无可厚非,但在上部的最后几集中,张春华的角色地位迅速提高,以至于后面几集完全沦为了家庭戏的家长里短。曹丕赏赐司马懿以美人柏灵筠,同时柏灵筠也作为曹丕的眼线,为曹丕传递信息。而具有现代女性意识的张春华自然不答应了,于是从二十九集司马懿为难开始,分别上演了张春华发火、曹丕逼迫、张春华无奈接受、柏灵筠替司马懿说话、张春华最终接受柏灵筠的戏份,直到第四十二集上部结束。
如此冗长的戏份让观众感到不适,毕竟这是在东汉时期而非现代,毕竟大家是来看历史剧的而非生活剧,花费大量篇幅在这样的情节上对传统历史剧观众来说颇为不妥。
其次则是剧中无处不在的喜剧元素。
历史剧向来是塑造历史气氛的,无论基调是昂扬的还是悲怆的,都给观众以一种正谕的厚重感。奋发图强如《汉武大帝》,走投无路如《大明王朝1566》均是如此。但很少会有历史剧里掺杂着喜剧元素,然而在《军师联盟》中我们却能看到层出不穷的喜剧元素。
喜剧元素不完全表现为剧中人物的搞笑情事,而可以用一些黑色幽默的办法对剧中人物开上一两个玩笑,比如司马懿去找夫人张春华故交汲布时,由于台词间的种种模糊所指,观众们都会会心一笑,并纷纷留下弹幕。
这样的黑色幽默自然会消解掉全剧的紧张气氛,把原本肃杀、凛冽的感受一扫而空,只留下弹幕上的狂欢。
很显然,在一部优秀的历史剧里,上面的问题都不会出现。然而在感受到本剧的历史剧必要元素后,我却在怀疑,这些问题是主创有意为之的。
也就是说,过去历史剧大家吃剩下的螃蟹,《军师联盟》也许不想再吃了。
二新的螃蟹
很显然,不会有人为了《琅琊榜》、《甄嬛传》去争它是否是历史剧,甚至连《宰相刘罗锅》、《铁齿铜牙纪晓岚》这些剧,也都不会有人去争它是否是历史剧。但有人会去争《康熙王朝》是不是历史剧、也有人会去争《三国演义》是不是历史剧。
因为历史剧最重要的一些元素,在《军师联盟》中是存在的。
第一点就是历史脉络。编剧常江很明显是有想表达的,她也在试图刻画那个时期的社会风貌、历史背景。比如上部中贯穿始终的人才选拔问题,从故事开篇就出现的月旦评和曹操《求贤令》,到曹丕为了登基而颁布的九品中正制,这些都是那个时期社会流动的代表,而围绕在这二者背后的,则是陈寅恪先生在《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里说过的那句话:「河内司马氏为地方上的豪族,属于儒家信徒,而魏皇室谯县曹氏则出身于非儒家的寒族。魏、晋的兴亡递嬗,不是司马、曹两姓的胜败问题,而是儒家豪族与非儒家的寒族的胜败问题。」
因为本着陈寅恪先生的论断,在《军师联盟》中确实着重表现了儒家豪族和非儒家寒族之间此消彼长的斗争。曹操在时,曹魏政权占上风;曹操死后,世家大族重新抬头。这是《军师联盟》一条主要斗争主线,抓住了这一条,就比《铁齿铜牙纪晓岚》这类借古讽今套在哪朝哪代都可以拍的戏说剧,更贴近历史剧一些了。
第二点则是拍摄态度。我们看《宰相刘罗锅》、《康熙微服私访记》和《铁齿铜牙纪晓岚》,虽然都是历史题材故事,但更多将镜头和画面用力于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上,而那些关系也往往脱离了时代背景,放在现代并没有差别——当然观众并不会在意。
而《军师联盟》据说投资了四亿,相比于其它剧动辄大投资,这部剧的投资我们至少是看得见的。被称为「横店钉子户」的《军师联盟》,在横店足足拍了三百三十三天,有时一天下来就只能拍一场戏,而且多数戏都是顺拍,这样一来,场景搭完了就不能拆,多放一天就多花一天场租。导演张永新说:「每次统筹去租场景,负责人都头痛,搭一个景就拆不下来,其他组都没法拍戏了。」
这样的态度具体表现在场景和服化道。在该剧需要拍摄外景时毫不含糊,观众能够清楚地看到它时不时表现出的山水景色,和以往那些用特效做外景的电视剧比起来,钱确实花到了地方。
同时,该剧服装设计师陈同勋亲自把关了两千多套服饰,在访谈时他这么说:「司马懿的衣服有上百套,之所以要设计这么多衣服,是因为我们希望通过服饰让角色变得更丰富。比如他家居便服一直是选用平民的布料,且虽然随着出席场景不同,其外衣会有样式、材质的变化,但内衣一直是采用普通的布质材料。这个状态下的司马懿需要处处隐藏自己的野心,质朴的布质内衣将司马懿的含蓄和内敛很好地展现出来。……这是曹操穿的大氅,衰老的他失去了所有的锐气,为了衬托这种大势已去的伤感,大氅的毛我们进行了重新处理,像落汤鸡的羽毛,其羽翼已经不足以支撑他的身体,看起来会有英雄迟暮的感觉。」
第三点则是演员的表演了。于和伟的曹操被认为是本剧目前为止最出彩的人物,这个角色不像上述的卡通化人物,他有着足够的厚度,面对着汉臣和篡汉他矛盾了一生,这样的矛盾在他和荀彧(王劲松饰)的最后一次谈话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那一段也算得上是本剧最出彩的段落之一。
那么问题来了,以上种种很明显是该剧想要拍摄历史正剧的态度,不苟且、肯花投资,但是在这些态度背后却依然存在着第一段里说的那些问题,真的是能力不足吗?我看不见得。
在这样的正剧拍摄态度背后,我们看到的不少对历史的还原(如《卧薪尝胆》),也不是现代人视角下的历史观加成(如《雍正王朝》),而是——而是编剧在重新建构历史。
《军师联盟》是在历史的原有基础上重新进行建构,试图构造出新的历史文化,同时以符合当下的核心历史观为全剧重心拍摄而成的历史题材作品。如果非要下个定义,也许可以叫做「新历史剧」。
这样做的用意是什么呢?
一是豪赌。大家都清楚,历史剧到今天这个时候,已经不大走得下去了,十年前的《大明王朝1566》和《卧薪尝胆》就标志着古典叙事方法的衰颓,而后几年间《大秦帝国》、《大清盐商》、《楚汉传奇》、《抗倭英雄戚继光》和《于成龙》等,尽管质量不一,但几乎没有一部能再获得当年的关注度。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愿苟且,那就只能变,变出一种新的历史题材拍摄手法。所以用历史正剧四亿投资的手法来拍摄,是一场豪赌。
二是试探。既然历史剧要变,那就不仅从形式上变化,在内核上也要变化。一来大家对三国题材十分感兴趣,二来大家对司马懿却又不是那么地了解,因此当主创将目光放在司马懿这样一个在大众视野中形象似乎有所指却又模糊的人物进行再构建时,本身就是对口碑和市场的一种试探。上部中荀彧评价他为「静水流深」,曹丕则称他为找不到缺点的圣人,那么这样一个人物究竟最后会变成什么形象呢,是一直这样存大义最终以统一全国这样的价值观来软着陆,还是最终会「黑化」成为一名阴谋家?这一切我们还未尝知晓,但可以清楚的是,主创在试探观众的接受程度。
三是迎合。上文中提到,本剧中充斥着大量的、历史剧中不该有的卡通化、漫画化、生活戏和喜剧元素,尽管历史剧观众群体不愿见到,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才是目前网络上的主流。当我们翻开这部剧的官博时会看到,官博一直在拿这些东西作为噱头来营销,比如上文中提到的汲布和司马懿之间的关系,官博也拿这件事说事以期获得网络群体的喜爱。同时张春华的行为尽管「累赘」,但也贴合了当下女权意识的兴起。
无意去评价《军师联盟》从创作到宣发整个过程中上述行为的对与错,因为很多事都还没有结果,评价的标准不同自然结论也不同。但我可以相信的是,用拍历史正剧的态度来拍这样的新型剧,这个螃蟹《军师联盟》既然吃了,那么未来一定会给它记下一笔。
至于这个螃蟹究竟能不能吃,恕我直言,我也不知道。也许所有人都在观望。
结语从《白鹿原》到《军师联盟》
《军师联盟》上部接档的是耗时十六年的《白鹿原》,这一无意识的举动却仿佛被赋予了戏剧性。《白鹿原》老老实实按照拍正剧的手法、做正剧的态度拍出了一部正剧,《军师联盟》则是以拍正剧的手法试图走出一条新路来。
(附送链接:《白鹿原》:致焦灼的时代)
是一个时代的谢幕曲,也是一个时代的开场曲。有些沮丧,但当我们看到这一点时,只能跟自己说:「也挺好的。」
虽然我无比怀念旧时代,但我们谁都知道,至少短期内是回不去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刊载于澎湃新闻「有戏」栏目,同发于公众号书林斋(Kongli1996)与微博:孔鲤。)
来公众号「书林斋」(Kongli1996)、微博「孔鲤」及豆瓣「孔鲤」。
我写,你看。
军师联盟 日常追剧。
凌晨优酷首播为了张春华追全剧。就第一、二集的质量来说,军师联盟这部剧可以说是非常精良了。
1、画面质感好。凭着良心说画面精致和色调沉稳,画质追赶电影。镜头切换非常带感,简直想让人立刻下载资源剪空境。
2、剧情节奏快。故事一环扣一环,十分紧凑。头十分钟华佗给男主司马懿的妻子张春华接生,随机被司空(曹操曹司空)因为头疼被应召。司马懿父亲司马防和华佗的对话随即牵扯出著名的衣带诏事件。随后一场十分钟的戏里,华佗体现了医者父母心,曹操体现了多疑。接着,曹操突然把华佗下狱,让观众一下子摸不着头脑,但是立马就交代了,原来曹操对于许都的暗流涌动一清二楚,华佗只是开始由头。下个十分钟,曹操和郭嘉利用月旦评这个学子大会紧密布置进一步让反曹势力浮出水面,同时编剧也利用这个学子大会让男主司马懿和他的兄弟司马孚一起出场,和杨修的策论交锋中体现才华。文戏精彩,武戏也不能停下,这边曹操的势力曹丕和司马懿张春华义妹郭照骑马相遇、满宠带着和女主张春华有着淡淡感情线的汲步作为曹操校事出现,刺客出现刺杀曹操…衣带诏事件进入高潮……半个小时内,大部分曹魏人物齐齐登场,还有在衣带诏中密谋的刘备晃悠过……第一集可以说每一秒都环环相扣,精彩纷呈了。而在衣带诏中,曹操郭嘉荀彧频频提到袁绍,预料着下一个大事,对袁绍的战争,甚至官渡之战也要来临了。
3、历史、衣饰。这两个几乎是近年所有古装剧的巨大雷区……不过本剧衣服并没有做为噱头,由于个人不是服饰专业,只简单觉得看上去不夸张且舒适,尤其兵甲部分感觉十分肃穆。至于历史,本剧并非历史正剧,历史的空白也正是发挥想象力的地方,部分时间线的修改和适当改编自然可以。不过,弹幕中很多人刷华佗死早了,给关羽刮骨疗伤没了。emmm……华佗是早死了。衣带诏发生于公元199-200年,但是华佗死于公元208年,应和衣带诏无关。不过关羽刮骨疗伤本身也是三国演义虚构的……三国演义和军师联盟,都一样是历史基础上发挥想象力的成果。
4、人设。只说曹魏阵营的中心人士,每一个都在短短的两集出场里个性鲜明。头两集戏份最多的其实并非男主吴秀波,是于和伟饰演的曹操,尽显枭雄本色。谨慎多疑,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对荀彧这个汉臣非常信任。局势掌控力非同一般。而荀彧这个汉臣也很有意思。对汉室忠心,对曹操忠心…这个夹心汉堡十分纠结……
男主吴秀波版司马懿各方面都有刻画。对妻子张春华非常关心和喜爱。兄友弟恭,会为了弟弟司马孚出头和杨修辩驳。聪明机警,会在短短的时间内判定自己的父亲有参与衣带诏的可能性,并且找关键人物探听消息。对父孝顺,能够不断为父亲奔走。
女主张春华:刘涛饰演的张春华一出场就在生孩子,先闻其声未见其人。性格也十分刚烈泼辣(和欢乐颂安迪是完全不同的类型呢)。张春华不怕华佗的外科手术,而且生孩子的时候不忘指使老公司马懿,emmm……当大家以为这个角色会被塑造成有勇无谋的悍妇时候。义妹郭照匆忙赶来告诉姐姐春华家里出了大事,老爹司马防因为衣带诏被抓走了。此时的春华一面捂着刚生产的腹部,一面细细思索推断。她的问话简洁明了,直击要害。只问一句:老爷(公公司马防)和仲达(司马懿)参与叛乱了么?得知没有,便知道了许都变天但事情并非走上绝路,就选择静候发展,等待丈夫司马懿的归来。随后面临抄家时候,不卑不亢,守卫家庭。意外遭遇儿时的故交汲步(非常重要的曹方校事)也选择不表态,默默思量。随后建议丈夫司马懿和自己一起以故交身份去联系汲步打探消息。每一步都得体大气。
综上,军师联盟,头两集就引人入胜。人物多但不乱,改编基于历史不甚夸张,画面精良,剧情紧凑,有朝堂之险有小家温馨,让人期待!不过,建议不带三国演义的常识去看剧,否则一定觉得不对头。这部剧以司马懿视角描写的是曹魏政权。
从曹操死后,出现了神话的张春华、苦情的司马懿以及突然腹黑的曹丕...剧情也开始越来越浮于表面,内容俗套不堪。只有演员的演技、服装、道具依然精致耐看。这不很像我们看的许多低分的古装电影吗?一个华丽的空盒子....打到8.4确实过了.....
第一集看过来,历史方面不谈,制作还算精良,演员演技基本在线,可以一追
在看这部剧之前,你可能只知道吴秀波、刘涛、于和伟、李晨、王劲松、翟天临。但看完之后,你只会记住司马懿、张春华、曹操、曹丕、荀彧、杨修。看过花絮,这帮人不计成本的拍了将近一年,熬夜看完前几集,真的堪称年度演技教科书。快去看吧,这个剧会给你惊喜。
总结三星半,前半段真不错,不是历史,也不是三国演义,更像水煮三国,全新的故事将三国题材中谋权与计谋刻意突出,跳脱演义对该剧接受度能更高一些,对司马懿从开始就强化了隐忍的个性,皇叔版腹黑曹操大赞,于和伟真牛逼!曹操死后,故事就没那么好看了,总觉得配角塑造要强过主角,有点遗憾
司马懿跟柏灵筠终于抱在一起了,我正准备感动,弹幕飞过一句话:这剧我都追完了,司马懿啥时候砸缸啊?
于和伟只要再演一次孙权,他一个人就是一部三国。
看不惯唯三国演义马首是瞻的高知阔论,明朝成书亦是时人所为,角色时间地点多与正史相违。为何当朝同为时人所述创作,皆要与前者无二?制剧态度已该鼓励,且看且论之又何妨。
16年2月到11月份,《军师联盟》在横店影视城养活了好大一批群演。盔甲重、场面大、还很累、每天要的人都很多,都是打仗!但去这个组工资也高,很多人是又爱又恨。去年没去过这个组的群演都不算真正的群演。翻翻自己的工资单,有30几天陆续去过这个组。制作精良,不像其他赶进程那些妖艳的贱货!
挺好看的剧,我喜欢张芷溪小姐姐的甄宓,一出场就惊艳,红衣更是美爆,她的结局也是惨,但愿来生我们不要再相见。
很多人指出这部剧不尊重历史,可是这部剧的定位本来就不是历史剧啊。又有人说你不尊重历史也行啊,可以根据三国演义拍,可是为什么呢?前人可以编出一本三国演义来,现代人为什么就不能编出另一种三国故事呢?当然有人指出的称谓我觉得有理,编故事也要尊重基本法,所以扣一星。服装画面演技都挺好的
质感不错,历史感后面慢慢感受。抛开演员本身,剧的风格看来有吴秀波的气质~
曹荀离婚大戏太扎心了,想起易中天老师的话:“曹操终其一生没有称帝,或许是因为始终忘不了荀彧那双忧郁的眼睛”
看皇叔版的曹操 带劲
影视剧历史如果丝毫不能动摇,以后的古装剧如何进行艺术创作?历史喷还是理智看艺术创作,就看观众了。凭良心讲这剧起码值三星吧,细节待推敲,制作精良,质感好,演员演技好,故事还算精彩。描写战争残酷,《十五从军征》足矣。还有把这剧跟《三国演义》比较,真有必要吗?
评分人数过4万了!军师这种题材能有这个关注度也是不容易,金秋再见!
演完刘备演曹操,于老师挺棒的。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看到谈到尚书伪经就暗自赞叹编剧用心,看到兵器的还原度更觉得这份心思如今难得,再加上于和伟的表演,勉强五星。但当我来到豆瓣,才知道有那么多优秀的历史学家在这里做学术研究,只悔自己在京师大学堂白读了这么久,竟还如此粗俗如此不考究如此不学术,咱们俗人都写不出影评,只能打分自白浅薄了
实在是奇怪有人捧琅琊榜踩这部剧,私以为某榜的权谋比这部剧幼稚多了,无非脸孔讨人喜欢而已。这剧也没有标榜历史剧,如果艺术创作不能有虚构成分,那置三国演义于何地呢?服装道具比较考究,画面也有电影质感,不足之处对白过于现代,有些情节经不起推敲。另外剧的标题实在难以吐槽,减分项
这边是誉王配梅长苏 那边是靖王配秦般若 曹丕焉能不赢
除了配乐有点喧宾夺主,节奏有点散之外,情节还挺有看头的,人物也能立起来,比预期好,四星观望,接着看。(第一集的前半部分确实没开好;刘涛适合这种聪明的贤内助形象,比某颂舒服多了...翟天临真好哇,小哥哥算是青年演员里演技相当自然的)